不管是在哪個國家,教育永遠是廣大群眾所詬病的話題,在我們中國也不例外,要問大家最為關注那個話題?答案顯而易見,非教育莫屬!每當談論起我國的教育,總有說不完的話題,但都逃不開對教育的詬??;我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,相比較其它發達國家的教育,依然有很多不足之處,很多人都稱我國的教育制度為“填鴨式教育”,詬病其教育體制。
但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,不管是學生家長,亦或者是教育部門,對于我國的教育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望!隨著近年來的教育改革,很多網友紛紛表示,希望我國能夠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,重點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,摒棄應試教育,全面實施素質教育,“廢除”唯分論。網友們的想法非常理想,但可行嗎?
縱觀當今的中國教育,有兩種對立的“理念型”:一種是“精約教育”,強調制度與紀律,習慣,磨礪意志,“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”的理念。另一種就是“放縱”孩子,主張解放學生,讓孩子自由成長,為博放教育!
這兩種理念對于如今的中國國情來說,出現了明顯的分歧!精英階層享受“素質教育”,社會底層鄉村家庭信奉“應試教育”。
素質教育能改變我國的教育現狀嗎?答案是否定的,學校“減負”,家長校外“增負”,并沒得從本質上解決問題。從近期的南京、浙江等地“減負”結果來看,家長對此并不買賬。以前紛紛抱怨孩子學習壓力大,希望能夠減負;如今實行了減負,家長又擔心孩子成“學渣”!于是,校外培訓機構成為了“香餑餑”,引無數學生家長往里進。
此“減”彼“增”,這也就意味著教育的育人與擇人的分離:在應試中,學校培訓加篩選,學得好就能考一個好成績,而在“風光”的背后,有多少身心疲憊的孩子與負擔沉重的家庭?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”,這句話既是培訓機構的廣告詞,也是家長之間彼此綁架,高投入的心魔。在當今教育環境下,父母的教育方式看似自由、寵愛但又苛刻的情況下,最光鮮亮麗的孩子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癥——“精英癌”。
這種“病癥”,讓同齡人嫉妒又疏遠,讓學校既自豪又放縱,家長既驕傲又害怕。讓人亢奮又不安,他們什么都想要,什么都想抓,但沒有一件抓得牢,在抓住一件后,“玩膩了”丟掉,早去尋找新的,這也就是當今社會所謂的“焦慮癥”。為了孩子的未來,此種“病癥”越演越烈,成為一種“無限病癥”。
最后,社會,父母給了太多超過孩子自然需要的東西,不僅沒有減輕他的“負擔”,反而使她包袱“越背越重”?!叭送咛幾?,水往低處流”,所有人都想當“人上人”,但所有人都能成功嗎?答案是否定的,教育的機會是均等的,但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。
教育是離不開國情的,在一定程度上國情決定了教育,這也是我國被詬病的主要原因。精約教育深陷社會文化的無根之苦,博放教育虛張無限之疾,兩者相同,前者嚴苛,后者虛妄,無限地擴張中同樣無根,而無根地擠壓里又趨于無限。他們看似不同,邏輯卻極其相似,這就是中國的教育“病理”。
教育學習之路并不是快樂的,按照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,并不適合單純“減負”和“素質教育”,如果硬性實施,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。再者說,人們為什么要完全區分應試和素質呢?按照目前教育部實施的各項改革政策來看,應試和素質已經結為了一體,應試中有素質,素質中有應試,這才是我國目前最適合的教育體制,全面素質教育理念是好的,但并不一定適合當今的中國!